選戰風雲
選戰風雲:記者的浮雕
選戰風雲
選戰風雲-大選需要媒體造勢,不懂得因應或者利用記者的公關發言人,就已失職,《選戰風雲》只突出了一位記者,她的戲份雖不多,卻是場場關鍵,充份發揮了角色註記的功能,也說明一部成功的電影是如何透過角色塑造來傳達寫實氛圍。
▲圖:選戰風雲-1
面對攝影機,神經就會緊繃,很難放鬆,凡人如此,演員亦然,得過奧斯卡女配角獎的瑪莉莎.湯美(Marisa Tomei)卻在《選戰風雲(The Ides of March)》中成功示範了放鬆的演技。
選戰需要造勢宣傳,操盤手與媒體的關係相當微妙,媒體给予好評,做出正面報導,選戰就輕鬆得多;媒體懷有敵意,處處找碴,這場仗就難打了。不管是餵養媒體,攏絡媒體或者利用媒體,能夠魚幫水,水幫魚,各取所需,互蒙其利,應該是操盤手追求的最高境界了。
▲圖:選戰風雲-2
瑪莉莎.湯美在《選戰風雲》中飾演自由投稿的政治線記者Ida,黏著操盤手,套交情,挖內幕,寫獨家是她的文稿能獲主流媒體採用的基本條件;但也因為她的報導確實有獲媒體採用的可能,操盤手即使百忙,也得好好張羅她,讓她有機會近距離採訪選務人員,做直擊觀察,甚至故意釋放空氣,讓她有料可爆,能夠獲得媒體重視,也甘心做起傳聲筒。
記者角色夠不夠寫實,能否形塑說服力,對白是重要關鍵,如果就像一般記者會上只會問白癡問題的傻鳥,肯定遭人嗤之以鼻,兼任編劇的導演喬治.克隆尼(George Clooney)給予Ida的話白空間就是話中有話,所有的目的都在套話,但是瑪莉莎.湯美選擇的問話姿態並非前傾式的積極攻擊,而是後躺式的輕鬆攸裝,攻擊就會讓人緊繃,如非對抗,就是防禦;只有談笑間悄然用兵,看似不經意的隨口閒談,讓人在警戒降低的情況下,誤判情勢,多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。
▲圖:選戰風雲-3
瑪莉莎.湯美每回亮相時,都不是尖毛直豎的刺蝟,甚至還有些故意的慵懶,明顯有別於其他演員的肢體動作,但是藏在肢體下卻有著有聞必錄的耳朵與心靈,再加上打蛇一定要打七寸的直接問話,自然就更具說服力。
不過,Ida的採訪對象Paul(由Philip Seymour Hoffman)是選戰老手,並非不懂人間險惡的菜鳥,《選戰風雲》的劇本功力就顯現在Paul在其他同事前面,攻防嚴密,字斟句酌,守得滴水不露,卻在走出餐館,只有Ida在身旁時,才放出最有料的新聞線索,公私有別,為己造勢的結果卻是一樣的,識相的Ida嚐到甜頭,自然就對Paul更加信任,有時難免放水或者投桃報李,有時則是甘為利用,都成為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,其間微妙,只有老鳥記者心知肚明,但是電影能拍出這種極其敏感又微妙的分寸拿捏,即已符合了職場寫實的基本需求了。
原文: 選戰風雲:記者的浮雕
keyword: 選戰風雲
▼選戰風雲 相關影片: